郝世明與水墨的無限生機 《青山青——郝世明個展》
「當代水墨」的探討可溯自上世紀,水墨步入現代性革命並與傳統割席,之後又歷經後現代風潮鼎盛的分庭局勢,藝術家面對「傳統水墨」的姿態,或承襲、或揚棄、或懸置定義。新世紀以後,將二者納入辯證關係的水墨「當代性」討論,以及與時代保持距離的意識(註1),似乎正是一個將水墨從極端的滯境中釋放的切口,透過「當代水墨」的探討,為水墨注入新的生機。由是可以觀察到許多水墨藝術家面對「傳統水墨」的態度轉變,不只是化約為「選邊站」的立場聲明,而是納入「時代意識」進行創造,以解構水墨為主要創作表達的藝術家郝世明即位在此列。
郝世明於1977年出生於山東菏澤,求學期間獲受傳統水墨的深刻訓練,然而在當年的時空背景下,「傳統」被邊緣化,鍾情水墨及傳統文化的郝世明,在時代氛圍和個體認同的衝突中,感悟自我以「解構」水墨作為創作表達方式的欲望,透過不斷地繪畫探索來擴展水墨的可能性,並將其發展為個人獨特的創作語彙。郝世明自傳統水墨畫中取汲純粹的「線條」元素,其標誌性的「雙鉤廓填」創作形態源於臨帖經驗並加以轉化,在平面之中展現出筆法、字體的空間維度,使得線條並非以印記般的存跡停駐於紙上,而是在線條與線條交逢相讓的縫隙之間,創造出動態的可能、不斷變形重組的可能、化生不息的可能。其中,固化的傳統結構被鬆動了,書寫的結體與章法被拆解了,甚至有勢而無形,可以理解郝世明面對傳統的存續不再只是對死物的瞻仰與再現,而是既保有了傳統書法的「書寫意志」,又透過繪畫「讓水墨重新發生」(註2)。
延續此創作核心,郝世明透過不同的系列來深入表現各個子題。「大觀」經由套疊書寫使文字重合至無形,在看似抽象的繪畫中蘊藏有法有度的漢字跡象;「解釋」以解散的線條直指具象與抽象、具義與寫意的相互辯證關係;「出石」切磋書寫的身體與被書寫的物體間之相互作用;「繁生」以雙鉤筆法來描繪立方體、椅子、人像、大鳥、山水等人/物/景的題材,是書畫同源、筆墨功夫的另一種探討。在2021年及2022年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中,郝世明曾於異雲書屋展出「大觀」系列如〈山行 1〉、〈山行 2〉、〈般若202202〉、〈桃花源記 2022〉,以及「解釋」系列如〈解釋 202121〉、〈解釋 202107〉等作,獲得矚目與讚嘆。本次《青山青——郝世明個展》則是郝世明首次在台灣舉辦個展,亦是首回於台灣展出「繁生」系列之絹本青綠山水作品。
「繁生」之青綠山水作品最早見於2016年以〈平遠〉為題的數件創作,借鑑傳統山水畫的經典圖式,卻運用繁複、勁韌的雙鉤線條交織構成,其中線條的動勢並非全然依據理想中的山形起伏,在波峰與波峰之間,八法鮮明可辨、任意穿行,這些自帶法度的線條,比起作為構建山形的元素,更似是呼召筆墨織就羅網復罩將下來,令那本不可見的遠方仙山現形。2017年所作〈關於千里江山201701〉最明顯的轉變為可見褶帶般的轉筆線條大幅增加,使畫面顯得更為流暢,而線條與線條的糾纏互動同樣令人玩味,曲直、寬窄、疏密有次,不再只作為顯露山形的中介之物,而是以抽象、寫意的筆法演繹了山勢,依此至2020年作〈平遠 202001〉、〈平遠 202002〉越趨明練,只見如絲緞般秀麗的山巒廣闊綿延,超凡出塵。
對郝世明而言,山水的解構與重構乃屬永動,有無窮盡的發展可能,在2019年所發表的〈繁生〉,一改悠遠橫闊之象,彷彿欲將人攏入深山環抱之間,群峰的邊際因蓬勃生發的線條相纏而顯得曖昧不清,令人眩暈迷離,一時難辨去向。而於2023年個展《青山青——郝世明個展》所發表之〈繁生 202301〉及系列諸作,又向觀眾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暢快面貌。本次展出作品最大的特色在於,郝世明著手解散密接的線條的同時,也將山巒的形狀解散了,但見被釋放的線條漫天飛舞,彷彿尚在躍升、旋轉、四散、奔騰,正逢「將落定而未落定」的時刻,亦為「是山非山」的玄境,也因此得見最為純粹的筆象。觀察以上脈絡,能夠理解郝世明的創作從借鑑圖式到虛化圖式,從強調筆法到自由寫畫的過程,是郝世明不斷「以當代的方式深入體驗傳統」,並且在其中達到自由快意的創作狀態之實踐,以及他對開拓表達可能性所持的終極關懷。(註3)
郝世明的展覽經歷豐富,並且創作持續受到肯定,回顧其近年參與的重點聯展,策展人多有企圖地探究「當代水墨」議題。如2022年武漢美術館《我來對景:當代水墨研究展》,策展人趙力於「景象與景致」展廳並陳彭薇、王天德、郝世明、方正的作品,旨在呈現「在傳統與當代世界的易位下,藝術家通過對於物象造型和創作對象的選取來審視當代性。」(註4)。除此之外,尤難能可貴的是知名策展人夏可君在2014年與2018年的二檔策展中皆給予郝世明正面的評價:2014年江蘇美術館《墨向・非常態——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夏可君點評郝世明的作品「看起來還是一匹馬、一把椅子、一座山,但都已經被分解,事物處於分解之中,但又被一種筆墨內在的勁道凝固住了,那是內在凝聚的生命意志不可摧毀的見證。」(註5),而在2018年貴點藝術空間《新現代水墨藝術宣言》則更讚賞「這是一種新的書寫方式與原理,看似『書法同源』的回歸,其實更為接近於當代虛擬技術的幻覺與旋轉的重疊,在斷開的漢字筆畫中,形成自由散落(incline)的交織,這是自由的原理,是自由的生命書寫。」(註6)
透過回望郝世明的創作路徑,期望能夠促成觀眾對其脫胎自傳統水墨基本功,從而發展出獨樹一格的當代創作語彙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異雲書屋誠摯邀請您蒞臨《青山青——郝世明個展》,一同欣賞郝世明首次於台灣展出的「繁生」之青綠山水,及其作品所蘊藏的無限生機。
(註1) 沈裕昌(2022)。「當代水墨」的「當代性」。今藝術&投資,361,112-117。
(註2、6)夏可君(2018)。郝世明的寫象文字學:碎散之物的鏤空重組。取自貴點藝術空間,網址 https://mp.weixin.qq.com/s/9fd6Fx8K2F8VmknJZKXrKQ
(註3) 郝世明(2023)。郝世明:在時間中架構空間。取自100・建信信託藝術大獎,網址 https://mp.weixin.qq.com/s/JkdQXrV0_IoL9rMFWGSsYw
(註4) 武漢美術館(2022)。展廳亮相|直擊「水墨文章——我來對景:當代水墨研究系列展(第七回)」現場。取自武漢美術館,網址
https://mp.weixin.qq.com/s/rzwasgE9_D4sNweXbPLzDA
(註5) 夏可君(2013)。郝世明的繪畫:碎散中餘留的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