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專欄
April 26, 2025

夜裡,種下一道光 —— 寫「蒼翠之明」柯偉國個展|文:林郁晉

No items found.

時間的流逝與老樹野性而自然的生命狀態,在柯偉國的作品中交織,並於展覽的現實場域中微妙顯現。它短暫徘徊於消逝之前,卻在我們的內心點亮一抹微弱而持久的光芒,喚起對時間的深層意識。

異雲書屋(YI YUN ART)最新展覽「蒼翠之明」 —— 柯偉國個展(以下簡稱「蒼翠之明」),向我們展示了藝術家擺盪在其稱之為「非常態」的夜晚中,如何將他的目光投向對時間線所展開的當下。本文試圖探討柯偉國如何透過創作,勾勒出自然本質之形式。「蒼翠之明」猶如等待晨光熹微,在尚未抵達的未來與當下之間所形成的「過渡」狀態。

然而,究竟是在過渡什麼,又是在等待什麼?

近年來因新生命的加入,柯偉國和太太花費了大量的精神與時間照顧孩子,而孩子老是愛選在那不尋常的寂靜夜晚,格外清醒。柯偉國總在安頓一切並準備入睡時,卻發現清醒的狀態如同傳染般擴散到自己的身體。在這種處在疲憊又無法入眠的半夢半醒之間,他進入了一種特殊的「非常態」之狀態,而這也成為了「蒼翠之明」的起點。突然被喚醒的深夜,使他回想起生命中曾經的「非常態」之時刻 —— 年少做兵時,在更闌人靜的營地,被喚起站哨的夜晚;步入中年後,孩兒熟睡時,自己卻無法再次入眠的現在。這些夜晚,他的時間感與現實的節奏產生錯位,彷若時間的指針倒走,使過去與未來的記憶錯置。

柯偉國的創作始終與「順應自然」的概念緊密相連。

他長年以水墨書寫日常,以寫生的方式描繪老樹,彷彿將自身精神與感官的實踐化為一張張靈魂的碎片。而當這些作品在「蒼翠之明」中依序展開,它們既是對過去的凝視,也是對未來的嚮往。此次展覽中特別呈現的「雨樹」、「造夢園」,以及最新的「森夜之境」系列,構成了一場對生命不同階段的探討與回應。「雨樹」系列,始於 2022 年,為了尋找姿態各異的老樹,柯偉國踏上前往高海拔山林的旅途。在山中,天氣瞬息萬變,濃霧瀰漫,風雨驟至,層層壓覆在古木之上。此刻,自然已不再僅僅是樹木的集合,而是一種無法掌控的流動狀態。他運用水墨獨有的不可逆性,回應山林的無常與瞬變,讓筆觸在偶然與未知之間游移。畫面不只是老樹的外在再現,更在「無可回返」與「當下下筆之篤定」的張力中,將老樹化為象徵——既是時間的見證,也是對自然秩序的凝視與體悟。「造夢園」系列,誕生於 2024 年,是柯偉國獻給女兒的一份珍貴禮物。他曾說:「這是身為初為人父的自己,懷抱著為女兒說故事的心情所開展的創作。我從童年記憶中的故事汲取動植物元素,重新編織成一個專屬於她的夢境,希望這份創作能陪伴她成長,成為她生命中的一份禮物。」來到 2025 年,全新的「森夜之境」系列,成為本次「蒼翠之明」展覽的核心 —— 一場對「非常態」的深刻反思。畫面在猛烈扭曲與意想不到的變形中展開,卻同時揭示那些曾被隱藏或強加的情感,與我們記憶中揮之不去的片段交織共鳴。層層筆墨的堆疊、壓染與暈染,喚起自然的力量,令人敬畏的同時,也讓人深感自身的渺小。

在東方思想中,所謂的「順應自然」不僅是一種自我調適,更是一種藉由順應來觸及外在恆常性的方式,最終抵達「空」的境界。

這一概念可從中國哲學中的「道」來理解 —— 道,雖順應萬物的流變,然其本質卻抗拒變化。如同樹木,歷經風雨侵擾後,依舊向陽而生。實體(Being)之所以得以持存,並非因其不變,而是在經歷種種變化與轉折後,仍保有內在的根基。這種對「不變」的體認,源自於對世界的解構性視角——它並非與存在或本質緊密相連,而是在根本上與之斷裂。然而,「道」不僅僅是「道路」的象徵,它本身即是存在與本質的對立面。換言之,「道」雖順應自然,其本質卻始終如一,在變動之中保持恆常。於這無始無終的過程中,「去—創造」與「非—實體」的消極性概念逐步融入,使得實體存在的概念最終轉化為「空」。意即,在此不執著於探尋實體或起源,而是順應萬物的自然法則,著重於識別事物變化的脈絡。在這樣的觀點下,關鍵在於順勢而為,靈活應對變遷,並從其中獲得啟發與益處。

南投 草屯 坪頂 老樟樹( 攝影:柯偉國 )

熟悉柯偉國藝術的人,總能在他的畫面中直覺地捕捉到生命的脈動。它們或許向「生活之外」尋找能量,卻始終堅定地回歸於「生活之內」。

若說「蒼翠之明」象徵一種超越個體過去與未來的「生命之外」的凝視,那麼展覽中特別呈現的素描(Sketch)作品,則如同筆跡的遺留,串聯起「試寫」的痕跡與日常——即「生命的內部」 —— 之間的聯繫。這些素描皆以原子筆(Ballpoint pen)為媒材,憑藉其不可逆與偶發性(Occasional)的特質,使每一道線條皆成為無法修正的印記。對柯偉國而言,寫生是否僅止於美學的紀錄?或許,它還能承載另一種可能——讓呼嘯而過的瞬間透過筆觸,在牛皮紙上刻下無法復返的時間感。

這些作品中,情緒飽滿的筆觸驅動線條流動,刻畫出因個人體驗而生的痕跡 —— 搓、刮、破、洞,筆勢的快慢層疊出質感。而當素描的硬筆記錄完成後,柯偉國則透過水墨與毛筆的軟筆特性,將其轉化為最終作品的描繪所在。相比於鉛筆、鋼筆或原子筆等硬質筆芯,毛筆因其柔韌與彈性,展現出無窮變化 —— 可粗可細、可濕可燥、可濃可淡,筆鋒遊走間,萬象生焉。錐形毛筆可謂「萬能萬變」,正如漢朝書法家蔡邕所言:「筆軟則奇怪生焉。」此語道盡毛筆的玄機 —— 那「奇怪」既是變化無窮的姿態,亦是無奇不有的異象,皆源自於毛筆的柔軟,其彎曲有度、收放自如,如流水,如藤蔓,如雲氣升騰,亦如老子所言:「柔弱勝剛強。」因此,在「造夢園」與「森夜之境」兩個系列中,我們得以看見柯偉國運用毛筆的澀筆質地,表現線條力度,進而呈現出一種生命韌性的具象。

這種審美態度不僅塑造了毛筆的靈性,更使其超越單純書寫工具的範疇,成為一種對萬物運行法則的顯現。於是,書寫不再只是書寫,而是一場與時間、空間共鳴的對話。從這個角度來看,柯偉國的創作不僅關乎媒材的選擇,亦是情感的載體,承載著紀錄與檔案性的意義,展現出創作中更私密、內在的層次,使藝術家的形象不再是一個抽象的符號,成為一個立體且可觸及的存在。然而,這些圖像彷彿也是他步向「自然」時所勾勒出的「生命風景」 —— 既是精神的實踐,更是對生命本質的探問。他長年以日常寫生老樹,將一筆筆筆觸淬煉為「靈魂碎片」。當作品於展覽現場依時間軸展開時,它們既如億萬年前流傳下來的生命記憶,也像是未來某日被發掘的當下騷動。在這之中,便使我們能窺見柯偉國如何在創作中堅信「順應自然」的核心精神 —— 那便是持續望見心之所向,並於其中探尋生命的力量。

宜蘭 明池 神木 ( 攝影:柯偉國 )

本次展覽以時間與記憶為核心,鋪陳出一場關於存在與想像的對話。正如柯偉國所言:「有時記憶與想像中的樹,遠比現實中的樹更為真實。」他始終擁抱這樣的創作方式 —— 透過繪畫作為媒介,使盤根錯節的記憶與想像交錯融合,超越自身,以經驗的總和凝結出那些象徵性的老樹,最終化為一種「自我創造與自我破壞的過程」。他曾說:「當畫出的樹已經不是樹,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樹。」於是,那些老樹得以現形。這些創作行為的本質,不僅是他以藝術實踐當下生活的方式,更映照出他如何向自然學習,並在其中窺探時間流轉中的恆常本質。那些存在百年的老樹,因柯偉國的凝視,而得以悄然再現。在那些貌似遭受外力干擾、被人為改變的狀態中,它們仍以自身的方式回歸自然,證明了時間如何塑造存在,也如何讓存在超越其原初之形態。

最後,或許你早就察覺到了,若我們以「順應自然」的視角重新審視「非常態」,會發現它從未真正存在。

當偏離既定秩序的摩擦乍現於生命之中時,「非常態」的想像便油然而生。然而,這些「非常」一旦置於時間的長河中,往往會被攤平、收束,最終化為「平常」。正是這些「非常」因其異於尋常,使我們駐足凝視,觸發思索 —— 為何此刻的自己特別有所感?這份感知,又將如何形塑我們對未來的期許與想像?而面向未來本身,就是一種美。因為未來尚未抵達,我們幾乎無法掩飾對它的嚮往,甚至不斷試圖「回憶」起它 —— 那些未曾相見的時光,無論是來得太早,還是抵達太遲,皆以嚮往的形態,在我們身側悄然生息。而這份嚮往所蘊藏的生命力,恰恰成為了記憶的源泉。

「蒼翠之明」是那深夜裡的頓點,使過渡「非常態」的夜晚,格外悠長,

亦是在濃墨綠夜中,種下的一道光……

///

Related Exhibition:

蒼翠之明 —— 柯偉國 個展
展期|2025. 4. 12 - 2025. 5. 17
藝術家|柯偉國

Heading 1

Heading 2

Heading 3

Heading 4

Heading 5
Heading 6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ex ea commodo consequat. Duis aute irure dolor in reprehenderit in voluptate velit esse cillum dolore eu fugiat nulla pariatur.

Block quote

Ordered list

  1. Item 1
  2. Item 2
  3. Item 3

Unordered list

Text link

Bold text

Emphasis

Superscript

Sub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