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f-Seed ASF (art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是自瑞士巴塞爾發起,由國際藝術家組成「a-space network」於2020年啟動的「永續藝術計畫」。透過藝術的美學力量,與藏家一起關注這個新型態的藝術風向,提升觀眾對於永續的認知、並展現出人類與其身處環境的良善連結。
1967年,美國歷史學家林恩・懷特於《科學》雜誌發表〈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註1)一文,提出人類必須重新思索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並呼籲應立即改變面對生態的心態,自根源處著手以處理現今的危機。文章開頭一則關於兔子與土地的故事中可見,人類先是為了自身需求而對環境進行變造,當這些變造產生新的問題時,再用激烈的手段遏止,其中顯現出以人為中心的思想,以及人類對於支配環境的理所當然態度。
不過,林恩・懷特也認同「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會改變它們的環境」(All forms of life modify their contexts.),所以他以珊瑚蟲作為舉例:「它確實僅僅是出於對自身的服務,卻間接創造了一個有利於成千上萬種其他動植物的廣闊海底世界。」(By serving its own ends, it has created a vast undersea world favorable to thousands of other kinds of animals and plants.) 企圖引領我們思索,人類所進行的一切改變行為,是否也能夠對地球帶來有利的結果?
自〈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付梓至今,持續激盪東西方學者在環境倫理學、生態神學、東西方比較哲學等領域對人與自然之間的議題的更多討論。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現代哲學家方東美的觀點:『由於中西哲學在思想方法上存在著「主客二分」與「主客合一」的根本分歧,表現在它們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理解的方式上,也是截然不同。西方「分離型」的思想導致人與自然的對立,而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卻有助於人與自然的和解。』(註2)方東美對西方哲學的描述,與林恩・懷特頗有相近之處,後者在文章中批判西方的二元論思想將自然視為人的外部之物,進而成為人類欲宰制的資源。由此對比東方哲學中,人與自然合為一體的宇宙觀,認為人類與萬物之間存有和諧而密切的關連,當我們必須反思面對自然的態度,討論如何重塑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俯拾即是東方哲學為理想永續世界的鋪陳,舉凡如孟子:「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周易・繫辭》「生生之謂易」或佛家的「眾生平等」,都是值得借鏡以內省的價值觀。
異雲書屋專注經營20世紀亞洲書畫及當代藝術家,研究文人性藝術發展的脈絡、當代東方美學的藝術語言,追求東方哲學審美視野的新詮釋,在爬梳精神與內涵的過程中,「永續」儼然是為一跨越時空的嚴肅命題,它關乎歷代文士前仆後繼的治世理念,並在當代以不同的面貌,重新叩問人類處世的核心思維。2015年,聯合國發表「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提出17項具體的目標並進一步隨附169項指標,旨在引領全球以永續為根本的發展指導方針。SDGs涵蓋環境保護、經濟成長、社會進步三大面向,不僅僅關注生態層面,同時也對消除貧窮與飢餓、性別平權、受教權等提出明確的方向,以實現對未來世代的道德責任。
異雲書屋與a-space network期望透過本次《共生 — Seed 2.0 跨國巡迴永續藝術展》,策劃展出來自4個國家共8位藝術家的創作,經由他們的藝術表現形態,來展現或回應關於SDGs永續發展指標中的議題;此外,本次巡展之台灣站,亦企圖藉由策展以傳達東方美學結合永續藍圖的理想狀態,期望引發觀眾對永續概念產生更多思考與未來想像。
註1:Lynn White (1967).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 Science, 155, 1203-1207.
註2:李安澤(2020)。比較哲學視域下的 天道、人性和自然——方東美天人關係思想探賾。文化中國,第一O五期,29-35。
-
▍共同主辦單位
a-space Gallery、異雲書屋、為美學有限公司
▍策展團隊 Curators
Roy Hofer / Yi Yun Art / Weiyun Chang / Alexandra Wolframm / Nadja Borer
▍Design & Media
Nena Nastasiya / Roy Hofer / Ariana Chen
▍Supported by
a-space gallery / ASF-S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