謐,靜語也,一日無聲也。(註1) 由此得知,「謐」意味著「沉默」這一「行動」所「進行」之狀態;而相似的意涵,也能夠在梵文「Mauna(寂默)」中獲得領會。 靜默止語,即是引領自我脫離喧囂與紛擾,從而回歸平靜與空明的一種行動,在此一行動的過程中,主體的意識得逐漸脫離感官經驗的侷限與障壁,接納外在景致進而認知到自我與外界之共存,於是萬象與自我合而為一。
本次展覽《謐境》由三位藝術家——黃至正、張驊、陳仕航——聯合展出,他們經由沉思,於自然景致提取抽象與象徵,抒與胸中真意交融,構建恬淡沉靜的內心景觀,賦予風景超然物外之想像,形塑目見景色與心生玄妙的合一境域。透過三位藝術家於畫面中寄託自我與萬物共時、共頻的存跡,引領著觀者展開一段見景、悟景、忘景的悠然旅程。
黃至正帶來《聖傷》系列新作,為藝術家首次嘗試使用AI生圖技術結合銅箔與墨水進行創作。他的作品始於AI生圖程式中輸入關鍵詞「布幔下的女神」,進行演算並產出一系列相關圖像,這種手法視數位工具為一種女神信仰的途徑,彷彿與程式進行了一場詩意的溝通。他藉由反覆調和墨水溶劑來修改布幔的縐褶及曲線,在這樣的過程中輾轉保留那些隨機、無以名狀而偶然顯現的墨漬。最終,藝術家在主體的謙讓與自主的篩選中,將推演出來的圖像置入山形地景,創建極富戲劇性的張力表現,為畫面鋪陳了開放式的想像空間。
張驊運用其擅長的油彩以細緻筆法帶來「結晶風景」系列的新作,這一系列為藝術家召喚內心對自然的深刻感受及時空場景,描繪成為虛實交織的綺麗景致,本次展出作品聚焦於盛夏時的景色,明快的流露出藝術家的燦爛回憶。由結晶堆砌而成的畫面是張驊的筆觸特色,並且這些結構緻密的晶體代表著時空積累與流變轉換的過程,萬物的時間是一刻也是一瞬、樣貌既是從前亦為將來,其中正蘊藏著天地萬物恆變、恆動之理,而這樣的多重維度動態被藝術家凝結於畫面之中,作為在他心中至恆至靜的一處風景。
陳仕航延續「沉默山水」系列創作,將自己由自然所受之震撼,以無聲、濃沉的墨色堆疊出山水之雄渾。本系列作品源於藝術家本人沉穩閒靜的性格特質,藉由理解自己並將之隱現於創作中。他以層層堆疊的點法描繪出畫中景致,再運用罩染的技法組合成整體的山水,以漆黑的色調內化自然形象,確切地彰顯出藝術家本身的氣質,更藉由整體畫面再現臨場感。陳仕航將豐沛的情緒隨細膩的筆畫遍佈其中,畫面乍看沉靜卻隱隱蘊含磅礴氣勢,不僅僅傳達了他對山水景色的直觀感受,亦是內心幽微世界之顯象。
在綺麗萬千的風物勝景中,長存一席恬默地。 「謐境」,於焉而生。
(註1) 許慎《說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