貍奴知幾:當代書畫中的貓
文/策展人 沈裕昌
人之畜貓,最早或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有別於犬、馬、牛、羊等家畜,貓是唯一被人畜養的非群居動物。時至今日,貓只被馴化部分野性,仍保留捕獵與保護地盤等本能。貓之所以進入人類生活,主要是其捕食活動無意間為人杜絕糧倉中的鼠患。但是,貓能獨立狩獵,並不像犬與人共同狩獵並分食。因此,人多視犬、馬如僕役,卻對貓別有一分敬重。故而宋人有「聘貓」之禮,更留下不少以貓為題材的畫作。
然而,在宋畫分科中,貓究竟屬於哪一科?《宣和畫譜》〈畜獸敘論〉有言:「若乃犬羊貓狸,又其近人之物,最為難工。花間竹外,舞裀繡幄,得其不為搖尾乞憐之態,故工至於此者,世難得其人。」貓與犬、羊並列為「近人之物」,被置於「任重致遠」的牛、馬與「非馴習之者」的虎、豹、鹿、豕、獐、兔後,又同歸於「畜獸」一科。
然詳宋徽宗《耄耋圖》、宋人《富貴花貍》,可知宋人畫貓,多作動靜二態。動則蓄勢撲蝶,靜則伏於花下。「貓」音近「耄」,「蝶」音近「耋」,是以畫貓蓄勢撲蝶者,多題作「耄耋圖」。畫貓伏於花下者,以「牡丹」寓意「富貴」,「貓」寓意「長壽」,故多題作「富貴花貍」。然而,除以諧音取吉祥寓意外,宋人畫貓所以常與花鳥草蟲並作,乃因貓之動靜二態,若無花鳥為襯,亦難狀於筆端也。
《宣和畫譜》〈花鳥敘論〉有言:「五行之精,粹於天地之間,陰陽一噓而敷榮,一吸而揫斂,則葩華秀茂,見於百卉衆木者,不可勝計」,「所以繪事之妙,多寓興於此。」蝶舞迷徑,貓覷之入神而伺機欲動;花開重瓣,貓蜷於其下而昏沉欲睡。所畫皆兩勢交搏之幾,或張或弛,各有其可觀之處。
古人暱稱貓為「貍奴」,《易傳》則稱預見事物變化的微細徵兆為「知幾」。由於貓在古代書畫中,經常被描繪為能夠洞察事物微細變化、及早做出預備行動姿勢的動物,本展覽故題作「貍奴知幾」,並展出花季琳、陳珮怡、梁兆熙、劉琦的畫作,分別從貓的俯仰顧盼與各色神態,引導觀者凝神尋思畫面內外的流轉生滅之幾。也邀請觀者欣賞當代書畫創作者,如何藉由「貍奴」此一經典題材,描繪其對時代與環境中各式微細徵兆的敏銳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