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逸 —— 溥心畬的詩書畫|展期一 語音導覽|導覽人:董良彥
展期一
朱省齋原名樸,曾任汪精衛政府的高級官員,在上海創辦《古今》雜誌,1944年3月3日更與梁文若結婚,成為梁鴻志的東床快婿。朱本生於書香世家,又因良緣得見梁氏家藏歷代巨蹟,眼界自是超越凡俗。他與張大千、溥心畬、吳湖帆皆熟識,也獲贈他們墨寶不少。1955年5月朱省齋與溥心畬同在日本東京,溥心畬書贈常建詩,款書:「歲在乙未五月,省齋先生屬寫唐常建破山寺後禪院詩。西山逸士溥儒。是時同客江戶」。
朱省齋在《書畫隨筆—記溥心畬先生》文中,詳細記載了他求此墨寶的始末;以下摘錄自文中片段:「大千,我已認識多年了,並且是我生平知己之一。至於這位溥先生呢,則雖神交已久,可是直到最近,方獲識荊⋯⋯所以一見面後就盡棄客套,無話不談,彼此頗有恨晚之感了。」「我固然非常愛好他的畫,可是我更欣賞他的字,尤其是他的正楷。因此,我就再老實不客氣的求他為我寫一首常建的《破山寺後禪院詩》。晉唐風格,典型俱在,特以製版,藉供共賞。」這便是省齋獲贈本件楷書的因由,亦是溥心畬旅居東京時所留下的雪泥鴻爪。朱氏身故後,舊藏偶一釋出,皆得到藏界高度關注,現吾輩有緣見此68年前故物,實堪欣幸!
———
于右任生於1879年農曆3月20日,故溥款題辛卯三月,為于右任先生壽。這件山水是由彭醇士畫山水、高士,溥心畬補松樹並題識,兩人合作渾然天成。又先後有于右任至交賈景德、陳含光作詩賀壽,實為不可多得的珍罕文獻,保存至今更為往日時光留下寶貴的見證。
———
孔雀庵者,又名雀兒庵,座落北京西山潭柘、戒臺寺之間後山處,始建於金代,以金章宗「幸此彈雀,彈不虛發,行幄為庵」。後有僧至,造孔雀明王像,故名。庵於明代香火最為鼎盛,至清末,已衰敗破落。溥王孫隱居西山十餘載,借居戒臺,與潭柘鄰近,孔雀庵自屬訪古探幽行跡所及處。
先生渡海赴臺後,故都歲月、馬鞍舊憶,不時重現於詩文書畫。本幅僅盈尺小卷,原或其私篋賞玩自珍之物。方寸天地間,卻見層峰聳峙,重巒疊嶂,蕭寺門牆,掩映於茂樹密蔭中;圖繪策蹇漫行者,似即儒、僡兄弟二人之寫照?
其以少見滿畫構圖,布局嚴密,僅餘上端略為留白,只見景物布置,錯落相生,且環環相扣;雖滿而不塞,密而不滯,氣息蒼鬱渾厚,蘊藉內歛,可謂「寓廣大而盡精微」者也。
臺靜農先生(1902-1990)於1946年遷臺後,掌臺灣大學中文系教席,傳道授業,復以詩文書畫,享譽文壇;其往來皆鴻儒碩彥,詩酒酬唱,書畫互贈,亦風義、醇雅之事。臺公與溥王孫初識於故都恭王府賞花時,因與溥雪齋、啓元白有共事(輔仁大學)之誼,得其引介,遂與訂交。遷臺後,常有往來,溥氏常倩先生代於臺大圖書館借閱典籍,又請刻印章,交誼詳見《龍坡雜文》中所撰之〈有關西山逸士二三事〉一文。
本件源於臺公舊藏,為畫家渡海後精心快意所作。先生得之,鄭重鈐蓋藏印,並倩孔達生(德成)題跋,觀達生未滿百字跋語,切中肯綮!乃曉其知心畬甚深,後世之論溥王孫者當有所感乎?
另鄭因百(騫)以二詩代跋,俱見其與溥、臺二人相交甚契,文友過從,平生風義,實可想見前賢之徽範也。
———
1955年冬張目寒曾和溥心畬在東京見面,當時他拿出一個日製小手卷,請溥心畬畫他最拿手的松樹岩石題材。正巧張大千也到東京待了一段時間籌備當年十二月在東京的畫展,故而張目寒拿著心畬先生畫好卻因故未及署款的袖珍小卷找張大千題跋,促成了一次珍貴的「南張北溥」海外合作。此卷後歸黃天才,天公復請臺靜農、李猷兩先生識跋於後,尤以溥氏摯友李嘉有(猷)先生跋語,係書於參加「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討論會」後,更顯其非凡之意義。
———
溥心畬傳世作品中《帚生菌》當屬名作,惟本幅溥自作之《帚生菌歌》竟是由好友李嘉有(猷)抄錄,心畬先生圖繪敝帚長出菌菇(應是目前僅見刻畫最精微秀雅的「帚生菌圖」),並題識於耑,讚嘉有先生重情重義,更謙稱「帚、菌與人終必腐朽」而此軸則將留存天壤間見證他們這段「風義之交」。李嘉有在心畬先生辭世後,又作輓詩悼之,敬書後覓匠師精裱為一軸,如今所見,是1963年底迄今的原貌,極為難能可貴!
———
嚴笑棠(1902-1987),本名堃,福建龍溪人。長於福州,早年畢業於福州法專,在漳州新聞、教育界服務,及政府、報社、醫院等單位任職,又曾任廈門市商會祕書長、廈門市佛教會理事。後渡海赴臺,其住所名「網溪草堂」。嚴笑棠喜詩文,擅書法,尤嗜舊王孫書畫,依現今所言當為頭號「溥粉」。在1967年5月23日至31日,嚴氏為紀念溥先生特籌辦「網溪草堂珍藏溥心畬先生遺作書畫詩文詞賦展」於臺北新公園省立博物館展出,有各種書畫冊頁、手卷、立軸、鏡框、堂幅、聯屏、成扇、硯銘等共 190件,洋洋大觀,各類畫科、書體靡不俱備。
本件設色絹本《丹巖傑閣》,畫幅雖小卻氣象萬千,從這也可想像其他「網溪草堂」 舊藏之盛了。
———
此件山水構圖奇巧,溥心畬以巖壑松澗營造一種高逸妙境,斜出松幹上畫二人對弈,靈鶴佇立一旁觀棋,有云:「觀棋不語真君子」(鶴比君子乎?),此情此境如在僊境,怎不令人浮想連翩?款書直呼震五,更可見二人誼厚之一斑。
———
本幅絹本,係最常見一稿多作之實例;惟此件贈震五「先生」者,就寫繪之用心、敷 色之清雅、題畫詩之數量,皆冠絕其他,允稱精品!溥心畬款稱先生,或表鄭重其事本意,對照畫作當可印證。
———
唐君武(1914-1979)滿族,姓他他拉氏,珍妃、瑾妃之侄兒,姐唐怡瑩(石霞),他和妹唐舜君都是第一屆國大代表。從1946年設立「北京滿族協會」,直至1954.7.1在臺復會,名為「中華民國滿族協會」,都是由溥先生任理事長(會長)、唐君武任秘書長。由於家世背景,及「國大代表」的身份,在臺期間唐氏參與不少活動,溥心畬逝世後,李墨雲改嫁唐君武。
此作題「君武七弟五十壽」乃目前唯一可見溥心畬與唐君武往來實證,本幅應是1963年時撿選自藏舊作加題為生辰賀禮,遙想當年風流人物,如今也僅存此吉光片羽了。
———
從此通信札可知赴港吃蟹與住處細節,至於叮囑「對家中多關照」,「友好及諸生亦希轉告」兩句,可見章宗堯確有為溥心畬管家的事實。
———
《秋夜回文為章宗堯作》係溥心畬最精緻的回文詩作品之一。精楷端麗,更配以沒骨山水,整體清雅悅目,甚至可說凌駕目前所見其他回文詩作之上。
配畫的設色沒骨山水,峰巒似巨然筆意,有煙雨江南的深幽,樓閣中簡筆人物,得野逸清静之趣,更顯文人風雅。畫於回文詩中的秋夜山景恰似被一輪明月籠罩,布局巧妙,顯出一份圓滿,似是溥王孫心境及自己的書畫人生。
———
本件絹本題「臨趙令穰筆」仍延續前幅的山水意像,碧山翠樹、拱橋清溪、雁群列陣,士人端坐草堂讀書以待訪賓,呈現一派恬靜安閑之貌;款題「尗和之屬」,係章尗和長隨溥心畬左右所得之佳作。
又,筆者研究溥心畬居杭期間另一位往來密切的友人嚴羣(字不黨),發現至少有兩件同稿作品,曾分贈章尗和及嚴不黨,茲舉一例:即本件絹本《蒼山翠溪渡雁聲》贈尗和,另己丑(1949)夏為不黨先生作《學問思辨齋》;除同畫稿外,這件款字風格竟與前幅《臺閣煙柳》相同,或可間接確認前一件作品之創作年份,當在己丑春、夏之交。而溥於杭州贈畫對象除嚴羣便是章宗堯,二人所得最精,同稿多作則有先後,甚至渡臺後溥心畬亦仍以同稿畫贈尗和者,此一發現,可為研究溥心畬 1949- 1951年間作品脈絡之資材。
———
本幅扇面上款人係陳子和(1910-1984)字復齋,廣東順德人,出身簪纓世家,幼學深厚,曾就讀廣州大學。17歲時即與嶺南諸大家交流,其擅各體書法及松柏、梅、菊、 芭蕉,抗戰期間曾任縣長、警備司令等職。1949年渡臺,曾在政大任教並主持多個藝術團體,創辦「華陽藝苑」、主編《藝壇》月刋,發起組成「中國藝苑」、「中國美術協會」、「十人書會」等,1950-1970年代在藝壇甚為活躍極具影響力,與張大千、溥心畬、王壯為等友善,尤與葉公超、黃君璧交情深厚,以有同鄉之誼,且本身擅詩詞文章,常為葉、黃捉刀,甚有代筆傳言。此幀淺絳山水清幽澹雅、詩畫交輝,是一件典型1950年代早中期之逸品。
———
張昭芹字魯恂(1874-1964)【註】,韶州(韶州是中國古州之一,位於廣東省北部,與湖南、江西接壤,是嶺南軍事戍守要地)樂昌人,著有《薪夢草堂詩集》。張老為前清光緒27年(1901)舉人,曾任廣州綏靖公署秘書長、國民大會代表等職。1949年渡海來臺,與于右任、鄭曼青、陳含光、馬紹文、張鏡微等集結詩社。臺灣早期《詩文之友》月刊創立於臺北市,係1951年左右開始籌辦,1953年4月5日發行首刊,發行三輯後,經第3卷第1期改版,由張老接任社長;該月刊42卷2期後改名為《中國詩文之友》,發行至1980年底。張老德望俱隆,詩詞造詣為時所重,子、女俱有成就,次女張婉度為前中央研究院第五任院長錢思亮先生之夫人。
溥心畬來臺後與張魯恂、陳含光諸耆賢時相過從、並有詩文唱和;溥王孫得心自珍之作,嘗請張、陳二老題跋,足見其對二老之敬重,傳世作品均寄存於臺北故宮。本幅扇面繪山雨欲來之貌,筆墨淵雅、水木清華,畫幅雖小而氣象萬千;款署「恂公仁丈命畫」,尤可感受溥心畬對張老恭謹敬重的態度。
【註】張昭芹生卒年網路上有(1873-1962)之說,惟此處依臺中國美館所載資料為準。
———
這本民國45年台灣省立台中一中第17屆畢業紀念冊,屬於安強所有。安強的姐姐安和,是溥心畬最器重欣賞的女弟子之一,因而才有這本姐姐請恩師賜題勉勵語句的特殊紀念冊,其中彰顯了師恩與親情,實具有獨特且非凡之意義。
———
陳勉,是溥心畬在香港所收學生之一,溥師為其命名「文璵」。這本課徒冊用淺顯易懂文字對山水、蘭竹、松、驢、詩韻一一加以說明,更對陳勉應如何寫好自己名字,親自示範,真、草、篆、隸四體兼備;由此可見溥先生課徒時循循善誘,與學養之淵深,「一代宗師」誠不虛譽。
———
青草湖孔明廟位於臺灣新竹市東區青草湖畔,早年名「感化堂」俗稱「孔明廟」現名「靈隱寺」。溥心畬在臺灣遊踪所至,皆有吟詠,此《青草湖孔明廟》七言絕句,略述其故並寫景抒情;書於雙色落霞箋上,兩側集配疊字行書七言聯,三種顏色相得益彰,更增欣賞豐富性,是一組難能可貴的書藝精品。
———
《花蓮太魯閣》首先構圖上就別出心裁,直接畫上兩座高聳嶙峋峭壁,底下湍急溪流,連接峽谷的則是微低垂的吊橋。從河谷大石頭與山壁的懸殊比例,可以感受到極大的高度落差,加上用筆的豪放頓挫,都加深視覺上的險峻陡峭感,同時也讓觀者有著迎面而來的衝擊力。至此已經遠遠勝出那些千篇一律的太魯閣風景畫作,然而最精彩的部分還沒出現,也就是吊橋上匍匐前行的小人,雖然不見五官,卻能感受到步步驚心的惶恐氣氛。在渺小人物與周圍環境的極大反差下,兩邊矗立的高崖就愈顯雄壯威武,觀者很輕易就能感受到驚險萬分的氣氛,精準反映出這位舊王孫對於太魯閣的真實感受。如此獨特的風景真的是描繪太魯閣嗎?從溥儒題識中「繩橋」推測,可能是畫小錐麓步道的繩索吊橋,這也是這幾年最受歡迎的熱門路線與景點。對於那些曾經走過繩橋的觀者,或許見到此畫時更能感同身受吧!( 節錄自何炎泉處長撰本書序文〈「文人畫」第一筆—論溥心畬作品中的古人未到處〉)
———
本幅所繪實為「裂瓣朱槿」,裂瓣是由日本引入,原產地為東非熱帶地區,臺灣北部較少,中南部則常見;因形似花燈垂懸而下,故有燈仔花、吊燈花之別名。
溥心畬來臺後,對這種植物饒有興緻,圖繪甚多,本幅作於庚寅春,絹本設色、勾畫入微,是同類作品中較佳者,題「臺灣燈籠花」感覺更接地氣。
———
本件行書七言絕句,具有珍貴的歷史意義。溥心畬乙未(1955)春赴韓,當年夏轉往日本,居東京,至丙申(1956)夏始返臺北,此作款書「丙申六月」無疑是甫抵臺北,友人於僑園為其接風洗塵,遂即席賦詩寫下的作品。詩句感時抒懷,更滿溢故國鄉關之思。僑園在早期曾作為孫科先生宅邸,僑委會改建後,作為接待歸國華僑、籌辦會議等用途,房間內均有溫泉可供泡湯,惟目前已封閉不對外開放,則此《僑園留題》不啻為見證歷史的珍貴之作。
———
本幅行書七言絕句,書來酣暢淋漓,逸興遄飛,尤以「行」、「中」、「聲」三字, 筆端飛揚、迅捷如風,整體而言充滿十足的動感。
尤為特殊之處在邊跋有註記「此幅字為余生日,賓客為壽,及門陶春暉拈彩所得者」,據先父、家母憶述:「老師在生日前,都會準備書畫小品,供賀壽者摸彩,也算是回禮」,筆者見此類物件不少,但加註邊跋者,至今僅見!陶春暉是溥門女弟子中身份較特殊者,其夫梅璘高曾任政經、金融要職,陶氏更與同門羅茵合編「國畫入門」(用溥師課徒稿編輯而成),弘揚寒玉師教,功不可沒。
( 以上文字賞析皆出自《儒逸——溥心畬的詩書畫》一書 )
///
Related Exhibition:
▍ 儒逸 —— 溥心畬的詩書畫
展期|2023. 11. 18 - 2023. 12. 16
藝術家|溥心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