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焦點
October 11, 2024

藝術QA|周川智 Chou Chuan-Chih

No items found.

藝術家周川智的創作,結合古典繪畫與修復技術,歷經長時間的積累,終於在2024年舉辦生涯首次個展。異雲書屋與周川智特別準備Q&A企劃,集結了過往許多觀眾十分好奇的問題,期望能將創作理念及其中細節分享給您。(藝術家周川智,以下簡稱【周】)

——

【Q1】

觀察您過去的作品,多是繪畫在木板上,而不是畫布上,並且有許多作品都具有「框」的形式,能不能和我們分享為什麼用這樣的媒材和形式創作?

【周】

台灣濕氣很重,無論木板、畫布,都會因為潮濕而變形,畫布的收縮率比較大,遇上下雨天時,很容易鬆鬆垮垮、面積變大,很不可控;但你只要懂得挑木板,挑對木紋,變形率就會降低許多,這是基於長期保存的考量,所以選擇木板來創作。

以前我在俄羅斯的時候,近距離接觸到許多文藝復興同時代的老畫,用木板作基底也比較多,當時的人為了防止作品變形,在端邊會用粗木棍做支撐。這種「一體性」後來轉變成了附框畫板,之後更演變成框體,或是外配框的接觸面。當然,隨著時代發展,在框上面的裝飾也成為一個特殊的環節。當時的繪畫是坦培拉(蛋黃配方作畫)較盛行而非油畫,所以我也想沿用坦培拉的技法,再加上淺浮雕壁畫的一項技巧「Sgraffito」——剔色返金,即除去彩繪層,露出底下的金箔底——去表現框上面的紋飾。對我來說,這樣創作會有鮮明的特色,許多人看到以後,就會知道是誰的作品,尤其是在當代藝術圈,不過,若在古代的話就不會了,因為每張畫都是如此作法。

——

【Q2】

那麼為什麼要在木板上,多裱一層胚布呢?

 

【周】

補充一下剛剛沒特別說明的,前面有提到的「畫布」,指的是現在常見的在木框上繃布現成材料,和我接下來要說的木板上裱胚布是不一樣的。

其實,在古代使用木板也有個缺點,它無法有大面積的尺寸來作畫,他們的解決方式,是用多片木板組合拼成一片更大的木板。但時間久了,木板的間縫就會裂開,要用一些材料去填縫,後來又演變成在木板表面裱布來預防裂紋,現在我們熟知的「畫布」就是這種裱布演變來的。裱布有一個好處,就如同書畫作品的命紙一樣,是永遠與原作在一起的,萬一將來木板出現問題需要修復,只要將裱布與作品顏料層一起移走,換上新木板支撐,就可以在很安全的狀態下整理。當然裱布的黏合材料也很重要,像是白膠,它很常見、很常被使用,但我不用白膠,我用的是動物膠,因為動物膠的可逆性很高,我必須預先考量到某天得將裱布和木板分離的時候,不會額外造成其他的傷害。

——

【Q3】

綜觀您的創作過程,不只是「#毫芒油畫」的繪畫細節,在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是非常繁複也極耗體力的,是什麼原因讓您如此堅持下去?

【周】

當然,我很享受這些過程。再來是,每個藝術家都有其標誌性的符號或風格,讓觀眾一看作品就能知道作者是誰。我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在俄羅斯求學,那時有幸接觸到大量聖像畫,且是比文藝復興宗教畫更早的前身系統(拜占庭),觀察到那些「聖幛」裝飾對於風格基調的影響,所以,喜愛古典的我,就想在這類的裝飾上多琢磨,老實說,可以複雜也可以簡單,這種思維和表現方式在台灣很少人有,所以我能夠建立自己的標誌性風格。

 

我覺得,是像職人匠心的精神吧,對於從事的某項工藝,不能投機取巧的省略步驟(像漆藝師不能省略塗漆的層數),要做好直到最後階段,那就是意志力毅力的實踐。總的來說,做作品就像信仰,許多儀式是要的,而過程工法就是儀式;好比婚宴,我們欣賞新人精心準備的橋段,裡頭充滿許多細節、節目,對新人來說過程肯定很累,但同時也是幸福滿滿的,那就像完成作品的心境。

——

【Q4】

您的作品中,似乎經常出現花卉?剪枝的花會被插於瓶中、或擺放在盤子上。

【周】

花就是生活的一部份。過節的慶典會有,平常日的餐桌也會有,祭祀也會有,當然繪畫靜物主題肯定少不了。花很多人畫,但終究差在質感,有人畫得像塑膠花(太硬、顏色層次較少),有人畫得活(花瓣有彈性、有光照下的生命力),大概也是堆疊的層次足夠,當視覺效果在特徵很到位時,更覺得像真花,所以要對花瓣、花脈、花蜜觀察進而做出質感呈現,勢必要耗費許多時間,用好幾次的小筆顏料堆疊花瓣肌理達到擬真狀態,之後再敷上透明花色,這就花許多時間去了。

許多花是我種的,有紫藤、薔薇、山茶……等等,也有不同的品種。花開了,我就剪枝來搭配我的樣本瓶、樣本盤,這邊說的樣本,是白色的素瓶或素碗盤,我用來模擬宋瓷的造型與高度,參考影子在其上的分布。我會用相機做紀錄,這個紀錄不是隨手紀錄而已,我會用自然光和聚光效果來思考構圖、考量視線的角度,常常光是拍攝這些紀錄,一天就沒了,不過好處是也累積了很多攝影作品,還有其他的靜物、人像等等。

——

【Q5】

之前有聽您說過,畫葉子比畫花還要難?這是為什麼呢?

【周】

畫葉子真的比畫花瓣還要難!所以我比較常描繪無葉單花,時間上比較能多點作品(笑)。回到正題,葉子有主葉脈還有支葉脈,在支葉脈間還有連接的葉脈,從葉脈-葉面-葉脈,這樣看下來,整片葉子上就是綿綿不絕的拱形的起伏,葉子上的明暗分佈有非常細微的變化。再來,染色的時候,難免會把前次辛辛苦苦刻畫好的葉脈蓋掉,這樣就必須再重刻一次,從粗到修細,全部都是時間。還有其他的,比如鋸齒狀的葉緣,描繪的難度實在也不亞於葉脈;有時為了展現葉片的厚度,會在表面畫上幾滴水珠,那又是另外一種功夫了。說到水珠,它的源頭是我參考了小荷蘭畫派的靜物花卉,那時正值荷蘭黃金時代,集極致於一朝,有機會大家可以多看看小荷蘭畫派的作品,真的非常厲害。

——

【Q6】

花卉、葉子,都屬常見、容易觀察的對象,那麼像是骨董這樣稀見的器物,又該怎麼觀察?

【周】

託朋友之福,讓我有機會能常去看朋友的藏品,此外也常去拍賣會的後台,有機會「上手」、近距離的觸摸及觀察。其實我觀察的重點,並不是看一件器物的真偽,通常在朋友先確認器物是「到代」的文物後,我就會開始觀察釉料的特徵、使用過的痕跡,水頭是光澤自然的還是刻意仿出的……如此畫出的文物較能掌握它的「韻」還有細微的特徵。

「韻」其實是很抽象的一件事,有點像你看到心儀的對象,無法言語形容。我常常拍模特兒,也會因為幾十組構圖才產生一組很有韻味的攝影,這時就是我要畫的動機(會想要去畫出作品的執行力)。瓷器的「韻」,往往都是釉色、光澤、光線方向、器型的綜合考量,看到這器型時,剛好光透過釉色、透出讓畫家色彩敏感的光澤,散發的氣質;就像剛剛說的,你就會有動機想要去把它畫出來。

——

【Q7】

關於作品與繪畫對象要保持「1:1」的比例,即實物有多大,畫面上的尺幅就多大,為何會有這樣的堅持?是什麼時候開始決定要這麼做的?

【周】

要把器物放大畫,其實很好畫,但畫「1:1」的難度可以說是指數上升。先不說技術,首先你要有耐心,好好坐者姿勢不動,這對現代人來說應該是越來越不容易了。我會畫「1:1」的比例,是來自於小荷蘭畫派的啟發,一方面也是給自己的挑戰。以前我在俄羅斯冬宮臨摹時,在小荷蘭畫派展廳裡,見到滿滿的小幅作品,它們的題材多是室內日常生活小景:飲酒、讀信、彈樂器等,這類的風俗畫,尺幅也不過才A3大小,一個人物從頭到腳約莫只有25~30公分長,人物身上的細節,像是脖子上戴的珍珠項鍊、耳環、手鍊,真是珠珠驚人的迷你,還有領口蕾絲、帽子裝飾、絲質衣料、玻璃酒器,當時的畫家就是能表現出來,不只刻畫超級細膩,質感更是一絕。在那之前我從來沒想過,這麼小的一張畫,可以包含這麼多迷你的細節,真的太令我震撼了!所以當作品在構圖時,我想以小尺幅表現,等比例的尺寸就成了我的圭臬,也可以說是我一種的標誌性特色。

——

【Q8】

繪畫用的打底材料有市售調配好的,為何堅持要自己做?

 

【周】

我用動物膠打底,但市售的材料是現代合成底,沒有幾廠賣天然動物膠的。動物膠具有可逆性,這是從修復的觀點去做的考量與選擇,所以對我來說,用動物膠是最好的;但它也有防腐問題,我的解決方法就是自己現調、現用,雖然一遇到冬天,動物膠就會像雞湯雞腳凍那樣,容易凝結,不過聰明的古人早有防凝結配方,就算在冬天也能從容不迫把底打得漂亮。還有貼金的紅土底、貼金的水膠、蛋彩顏料、油畫顏料……各式各樣的配方和保鮮方法,總之能自己做的,我都盡量自己來。

——

【Q9】

您使用的調色盤很小,這樣夠用嗎?顏料不是有很多種顏色嗎?

【周】

其實古代用色很少,不如現在美術品牌就有100多種顏色可以選。如果你想畫出古典味道,就得遵循古代的方式,用少量的顏料調配衍生色,用這種方式調配出來的顏色會很雅,相對來說,很多化工色太豔了,調色時很容易媚。過去我在臨摹時深刻體會到,古代藍色真的很貴,許多範本既沒有藍色也沒有綠色,但我們仍然可以調出綠色調,例如像荷蘭肖像的背景,常常有一種雅而不豔、不搶肖像的墨綠調,總之,調色盤上就是常用色5種而已,也就是黑、白、土黃、土紅、褐色,從這邊衍生出無數的變化。

——

【Q10】

您所鍾愛的古典上色技巧,有什麼樣的特色呢?

【周】

很多顏色都具有不透明性質,它們需要加入大量油來調和變透明,或是只能靠掌握力度,薄刷已到達很薄的顏料薄層。但事實上,很可能在上了多次圖層後,原先底下的描繪細節被蓋住、消失了,這時候又要重新再繪一遍,難免會有種前功盡棄、要再亡羊補牢的,很傷時間!

 

可是,層次就是這樣堆疊出來的。古典技法屬於透明堆疊技巧,然而時代越往後走,這些繪畫的步驟則是越來越簡潔,趨向厚疊、混成不透明色(多為混合白色)的堆疊技巧。所以你看古典技法,是看層次即能知道用色的多寡。光線強的時候,能看到分層的折光,而畫作的表面是很潤、很柔的;萬一層次少,就會顯得很硬、很澀。

——

【Q11】

修復報告為何對作品來說如此重要?

【周】

舉例來說,最明顯的現象,像是天然有機色在受光與被框蓋住的交界處,常見明顯的褪色,如梵谷的作品中,某些綠色變成藍色,是因為黃色褪掉了(藍加黃本為綠,但黃褪掉了便成藍色);或是某些作品中,風景綠葉變成黑色、白色變成銀黑色等等,所以要對顏色的耐色性要精挑細選才行。還有,有些老畫家作品常見顏料會翻起剝落,這大多是因為他們拿出時間久遠的舊畫,重新再畫一次,導致新顏料層與舊顏料層結合得不好,產生層片剝離現象。所以要將顏料的層理結構結合好,是必須採取的步驟,古典畫用「油」就是很講究用油來結合的一種技術。

——

【Q12】

您曾經特別提到「自然光」很重要,為什會鍾愛這種光,有何特別之處?

 

【周】

其實是在列賓美院訓練的,每個工作室都有片大窗戶或是天花板窗,讓採光量大,因為冬天日照不足,所以「有顏色的」科目,如油畫、水彩、粉彩,是在中午前後進行的,大約11點到下午2點,這個時間以外,早上、下午,就會是素描課、需要打燈輔助的課程。

 

我說的「自然光」,也不是陽光直射的意思,這種自然光較冷,我親身感受過才知道,原來沒有室內光源的古代,肖像人體之所以呈現白底透紅的膚色,就是因為這種冷光投射的色彩。這次的展覽專輯裡就有收錄一件我的肖像人體作品,光源帶來的冷暖調色溫差異真的非常大。

——

【Q13】

早前的問答中,有提到您會用攝影來紀錄。有些人對於這樣的做法,會質疑是在抄相片,您有何看法?

【周】

這其實很奇怪。在藝術史上,維梅爾、卡拉瓦喬、達文西,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在他們所處的時代,就運用攝影原理來作為輔助,和現在只有成像處理不同。

舉例來說,文藝復興時期有「單槍投影機」,這類的方式常呈現「手依靠窗台」的構圖,因為對象物是在室外,凹面鏡聚焦在室內,窗戶是主要的景,是有光線的,而室內是暗的;「透鏡與鏡子-暗箱」,這個最像早期要蓋黑布的蛇腹相機,是投影到暗箱的投影底上,讓畫家再將輪廓線描起來,這常產生對焦區清晰、失焦區模糊的影像,比如維美爾的作品而常出現失焦的光點,就是讓學者起疑的地方;「直接剪影法-紗幕影繪」,是隔著薄紗、或是隔著帶格子線的框,直接描繪對象物;還有安格爾的「實物投影機-單眼成像儀」,類似單眼潛望鏡,可以以一眼看鏡面投影反射對象物,另一眼看著描繪的儀器。總之,太多了,我利用攝影,也是追隨古人在用的技術,而且,這是90年代早已經討論過的議題,何況我所使用的色彩,是源自內心感性而生的色感調配,不會跟照片一樣,更不容許出現高光死白或是暗面死黑的調子。

——

【Q14】

有觀眾特別想請益,您作品中許多很細的地方,如瓷器上的開片、纖細的葉脈,到底是用什麼筆畫出來的?

【周】

其實是動物毛的小筆即可,也未必要圭筆那種。不過,說到開片,開片是釉料、實物有厚度,在繪畫上未必要很細絲,否則就看不到龜裂紋;反而是毫髮或葉片的葉脈毛、花莖的梗毛很適用小筆。

動物毛的鋒性很優良,可以保持長時間的尖銳狀,尼龍毛的鋒性則是用沒幾次就會鈍掉,也因為這個原因,我不太常買尼龍料或參雜的筆。我為了平時練毛筆字找找老毛筆外,就是挖挖老小筆或圭筆,不同筆毛的長度,長鋒或是短鋒,會有不同的筆觸,畫冰裂紋或是頭髮都要挑筆,不會一支畫到底。我會收集老筆莊或文具店的老筆,有些製筆師傅已經過世,他們的動物毛純狼小筆就屬絕品,格外珍貴。

——

【Q15】

關於最後一個步驟的「凡尼斯」,常見到大家用刷的,為何您用吹的?

【周】

古典畫是用油豐厚的畫法,即使畫小細節、層的厚度非常薄,還是會用許多的油,新圖哪怕乾燥後,只要有溶劑就會微微溶解,這已經足以洗掉那些表面的細節,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經驗,好不容易畫好的表面就這樣被刷掉了。凡尼斯這種材料,都有溶劑配方在裡面,如果可以用吹的工具去上凡尼斯,不直接接觸畫面,就不會有畫面細節被溶解、被刷子洗刷帶走的機率,也就是說,用吹的反而安全些。我接觸到這種技巧,是在2001年當交換生時,列賓美院的走廊有個老伯伯,他賣自己作的美術工具,其中就有他自製的銅製霧吹工具,從那時起,我才知道原來技法還需要特殊器材輔助!

///

Related Exhibition:

見韻 —— 周川智 個展
展期|2024. 09. 14 - 2024. 10. 12
藝術家|周川智

Heading 1

Heading 2

Heading 3

Heading 4

Heading 5
Heading 6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ex ea commodo consequat. Duis aute irure dolor in reprehenderit in voluptate velit esse cillum dolore eu fugiat nulla pariatur.

Block quote

Ordered list

  1. Item 1
  2. Item 2
  3. Item 3

Unordered list

Text link

Bold text

Emphasis

Superscript

Subscript